水一方皮划艇_独木舟赛艇漂流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4|回复: 13
收起左侧

《黄河干流水电分布及漂流推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7 10: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瘾的微信:
《黄河干流水电分布及漂流推介》
按:以下水电除已建成发电的和正在施工的能够确认外,其他规划中的仅作参考,不排除将来有增置或省并的可能,这里以上下游为序一一列出,每个电站只标出工程现状,若要进一步了解如修建时间、具体坝址、坝高、装机容量等详情,再逐一搜索。
黄河上游:
玛多县—玛曲县
依次规划了湖口、特合土、建设、官仓、门堂、塔吉柯一级、塔吉柯二级、扣哈,共八级。其中除了为玛多县供电的湖口电站(也就是河源电站)已建成外,其他处于规划中,暂无进一步消息。此段平均比降大概在千分之零点九,大致与曲麻莱以上的通天河相当,局部段如官仓峡略陡些,但水量不大,应该没问题。
玛曲县—龙羊峡
依次规划了宁木特、玛尔挡、尔多、茨哈峡、班多、羊曲。其中曲什安乡的班多电站已建成蓄水,库区上漫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清楚,羊曲正在动工,好像还没截流。其它几座据说准备修路进场,暂无进一步消息。黄河过第一湾后开始从青藏高原急速下切,玛曲—班多段的拉加峡平均比降超过千分之三,与金沙江上游直门达至巴塘段相当,特别是过了拉加镇(对岸为军功乡)后的拉加峡下段异常荒凉凶险,87黄漂中洛阳队的雷建生、郎宝洛等四人便牺牲于此。另唐乃亥水文站在班多电站下游,当年北京队从这里下水后在尕毛羊曲又牺牲了一人,羊曲电站坝址估计就在尕马羊曲附近,唐乃亥—羊曲段当地人叫野狐峡,再往下就进入龙羊峡库区。
龙羊峡—贵德县
依次规划了龙羊峡、拉西瓦、尼娜,都已建成发电。龙羊峡与拉加峡齐险,当年马鞍山队有两人在此牺牲,现已是库区。
贵德县—尖扎县
依次规划了山坪 (阿什贡梯级)、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扬。山坪还未动工,其他都已建成。
尖扎县—循化县
依次规划了公伯峡,苏只、黄丰。前两级已建成,黄丰据说今年蓄水。
循化县—永靖县
依次规划了积石峡、大河家、寺沟峡、刘家峡。除大河家刚动工,其他都已建成。
永靖县—兰州市
依次规划了盐锅峡、八盘峡、河口、柴家峡,都已建成。
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
依次规划了小峡、大峡、乌金峡、靖南峡,前三级都已建成,靖南峡刚规划,据说在靖远县黄河大桥上游不远,还未动工。
靖远县—中卫市沙坡头—吴忠市青铜峡
依次规划了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大柳树、沙坡头、青铜峡。其中后两级已建成,前四级还未正式动工,经漂流观察,五佛和大柳树貌似正在修进场路。靖远—沙坡头两百多公里间有红山峡、黑山峡,是目前黄河上游除拉加峡外最长的自然峡谷,平均比降大概在千分之零点九,一般水位下无超三级险滩,比较安全。沙坡头—青铜峡间黄河流经中卫、中宁盆地,称作卫宁平原。青铜峡是黄河上游最后一段峡谷,现为库区。
内蒙乌海市—磴口县
依次规划了海渤湾、三盛公。海渤湾已截流,据说今年就要蓄水,三盛公电站早已建成,两个电站均不大。青铜峡—海渤湾间为银川平原,磴口县—包头—托克托县为河套平原,托克托为晋陕大峡谷起点,之下进入黄河中游。
上游小结:依目前水电修建情况来看,黄河上游较长的自然流水段有玛多—玛曲的源区段,玛曲—班多的拉加峡,曲什安乡—羊曲的野狐峡,靖远—沙坡头的红黑山峡,沙坡头—青铜峡的卫宁平原,青铜峡—乌海市的银川平原,磴口—托克托的河套平原。
龙羊峡—青铜峡间峡谷与盆地呈串珠状,电站多建于峡谷下口,库水以不淹没上口的盆地为准。所以除了上述较长的自然段外,每段城区也有长短不一的自然流水,但普遍不长,除了兰州段可能有二三十公里左右,其它都很短。另未截流的山坪、大河家两级都是小电站,未来的淹没区不大,现在的流水段也不长,且夹在上下游的众多水坝中。若要漂这些不相连的短促流水得反复地翻坝,个人认为得不偿失。其中曲什安—羊曲段可视交通情况而定,如果进出方便也可一探。
黄河中下游:
托克托县—陕西府谷县(对岸为山西保德县)
已建成万家寨、龙口、天桥三级电站。其中山西偏关县的万家寨库区在夏季会泄洪排沙,从托克托可一直漂到入晋第一村老牛湾(在水坝上游约十公里),冬季时库水会漫至上游二三十公里或更远。老牛湾是旅游区,可包小车到万家寨镇,再转班车到偏关县,然后再转河曲至府谷。天桥电站在府谷县上游约八公里,龙口电站在河曲县上游十公里。
府谷县——禹门口(龙门)
据说规划了碛口、古贤、干泽坡三级电站,目前还未动工。此段除壶口天险外,山西柳林县三交镇—龙门段滩浪比较集中绵长,但都较顺直规则,漩流水洞甚少,流量在每秒2000立方米以下应该不会达到四级,三级或三加比较多。龙门为晋陕大峡谷的出口。
龙门—潼关—三门峡—小浪底—下游。
黄河出龙门进入汾渭谷地,水势骤然放缓,河道宽浅。于潼关东折进入河南后,受中条山与崤山的控遏,水势又逐渐加速,河谷再次紧收。三门峡电站便建在三门峡的入口,小浪底电站建在峡谷下段,三门峡为黄河上最后一段峡谷。三门峡电站夏季会泄水冲沙,可一直漂到三门峡市陕县滨江公园,那里上岸靠近城区,交通方便。黄河出小浪底后在郑州桃花峪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泛漫宽缓,已成悬河,除了一些引灌水利外,干流上再无大坝,但漂流价值不大,个人认为到三门峡前足矣。
综上所述——
个人推荐漂流路线为:玛多—玛曲源区段(如果要往下最多到拉加镇,曲什安—羊曲看情况),靖远—沙坡头的红黑山峡,沙坡头电站—青铜峡前的卫宁平原,青铜峡电站—乌海市海渤湾的银川平原,磴口三盛公电站—包头—托克托段的河套平原,托克托—老牛湾的晋陕大峡谷初段,府谷—龙门(除壶口外)的晋陕大峡谷核心段,龙门—潼关—三门峡的汾渭谷地、中崤丘陵段。
若想节约时间,可在卫宁、银川、河套平原或汾渭谷地等舒缓段消减行程,如果条件充裕,能一气拿下当然更好。
我去年漂了靖远—中卫,包头—托克托—老牛湾,府谷—龙门(除壶口),潼关—三门峡,总距离约一千公里出头。行程安排比较松散,水上花了十一个整天加十一个半天,也就是十六天半。由于是游泳,平均每日水上作息时间约5~6小时,半天约 3小时,当时流量大概在1700~2100上下徘徊,每小时漂程达十公里以上。加上沿途的游历辗转,刚好一个月。若划船的话单日行程应该更长些,整体用时会更短。
黄河盛夏的水温、气温在源区段应该与通天河相当,兰州以下水温有15度,越往下越高,内蒙包头大概19~20度,晋陕峡谷一直到三门峡前约21~23度。黄河流经的甘宁蒙晋陕大致在北温带,夏季白天顶日时比较热,能达到35度,晚上降到20度出头,睡觉要盖薄被。总体气温跟水温一样,越往下越高。
关于含沙量,源区不说,甘肃、宁夏段夏天因涨水,多少带点沙,但不重,冬天为清水。过内蒙因流经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含沙略多,但还不算重。黄沙真正在来自切穿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在汾渭谷地纳入汾河、渭河两条重沙支流后达到极致。我们游泳在晋陕中起水还能勉强就地洗身,过潼关后起岸没有清水的话几为泥人,划船应该会好些。
先谈这么多,有新想法再进一步交流。
          瘾   3月21日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几位朋友都在问怎未见鄙人出场, 这里稍说明下。黄河我去过四次,但去年这次确实参与不多,爵士大队在源区下水时,我正在漂流通天河,与他们隔着巴颜喀拉同时进行。后来勉强挤出时间于晋陕插队,亦匆匆小聚数日即别,仅路人甲之类角色,所以不要抱太大希望。还是那句话,真正的主角是涛涛黄河,各路大侠背后的故事也远远丰富有趣。
为给黄漂大片添点拌料,未来两周本微会不定期地贴出一些片影,结合自己的浅见,尝试从不同角度给大家摆摆瘾眼中的多彩黄河。急流勇进浪遏飞舟的壮观画面请看大片,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自己在漂流中所关注的一些兴趣点,在小小抒怀之时,若能给大家带来些乐子,那将是在下的荣幸。
注:下图的连墩位于甘肃景泰县明代索桥堡遗址,此为古代丝绸之路北出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较兰州距长安更为取近,附近有明长城相拱。连墩多置于西北边塞,以分层预警骑虏数量之用,《大明会典》载“今边堠举放峰炮,若见虏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峰一炮,五百人二峰二炮,千人以上三峰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于索桥堡旗桩侧置墩五连,可反映当时此渡的要冲地位,而类似遗迹在西北已不多见,黄河边上仅此一家。

2.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之石林鬼斧
黄河奇观,壶口居首,然赋者如磊,无需添锦,这里瘾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位于甘肃景泰县的“黄河石林”。
严格来说,“黄河石林”的称呼并不准确,因为“石林”是一个溶岩地貌专用术语,指地表的碳酸岩层因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石芽,在研究云南路南石林的溶岩地貌时首先命名。而“黄河石林”不是溶岩地貌,它是砂、砾岩之类的碎屑岩层经流水侵蚀、重力坍塌、差异风蚀等外营力作用而成,没有喀斯特作用。在形态规模上,由于“黄河石林”的侵蚀基准面与峰塬海拔相差300~400米,切割深度远远大于一般溶岩石林地区,其形成的“石林”比高可达到60~200米,也远远超过一般为30~40米的溶岩石林。如果说喀斯特石林是微蚀雕塑的话,那“黄河石林”则是大刀阔斧,显得更为雄浑壮观。由于“黄河石林”的地貌具有碎屑岩层中的峰丛、峰林、石柱、陡崖等组合,曾有专家提出用“砂砾岩峰丛”或“峰林”来定义更为准确,但考虑到“石林”这个称呼更便于大众接受与宣传推广,就约定俗成以其命名。国内与之类似的还有云南陆良彩色沙林、元谋、阿里土林等,但在发育范围与形态规模上都不及“黄河石林”。而较此更为壮观者也不乏,如张家界的砂岩峰林,但那是由数亿年前的坚硬石英砂岩构成,抗压抗剪抗蚀强度高,在形成峰林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很大的相对高度而不致坍塌。而像“黄河石林”这样在弱胶结质的碎屑岩层上形成如此规模且形态丰富的峰丛景观,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自然遗产。
如此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呢?总的来说,跨甘宁两省的红—黑山峡处于祁连山东南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的阶坎,地貌上属于中低山与丘陵区,具体到龙湾村“石林”主体分布带,侵蚀低山、深丘、宽谷盆地是其地貌组成单元。构成“石林”的岩层被专家称作“五泉山组砾岩”,为洪积相沉积,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为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黄褐色、淡红色的弱胶质砂砾岩。尔后在数十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岩层因构造运动发生挤压、断裂、抬升,流水沿垂直裂隙侵蚀,对岩层的解体起到了主体作用,为“石林”景观的发育奠定了基础。被切割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为保持平衡必向临空面崩塌,从而促进了重力卸荷裂隙的发育与谷坡的形变,被拉开分离的岩体成了峰丛、峰林、石柱的雏形。以黄河为侵蚀基准面,砂砾岩峰顶与之悬差,这样导致下切侵蚀十分强烈,流水侵蚀与重力坍塌沿裂隙交相辉映,沟谷呈树枝状系统发育,个体形态也逐渐兀立成型。加上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多风区及腾格里沙漠南缘,具备风力强、可供搬移的碎屑物质多的特点。风携碎屑由于粒径及重量差异会产生纵向分层,岩层的岩性和结构也具备差异,这为风蚀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句总结便是:碎屑岩层创造基础,构造裂隙控制大局,流水切割担当主力,重力坍塌辅助进攻,风携碎屑最后整容。      

走在饮马沟大峡谷中,奇峰绝壁、危岩兀立、沟裂壑隙、寸草不生,如一幅雄伟斑驳、粗犷朴拙、苍凉冷峻的西部长廊画卷。来到山塬顶部俯瞰,千峰万柱扑面袭来,远处山脊苍茫、黄河婉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无言以对。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第二季:大河边墙
长城与黄河同被视作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所受到的吟颂并不亚于这条涛涛大河。在这里我吞颗豹子胆,想就两雄在历史时空中的交织略述点滴,不求全善,只望抛砖引玉。据我漂流考察与资料收集,黄河沿线与之伴行或相交的历代长城有战国、“秦”、汉、隋、明、“清”等,在这其中,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是否沿西北黄河而筑还没有公认,而清代为防止捻军进入山西而沿黄所筑的墙体,在背景上能否算作长城也众说纷纭,所以我均将其打上引号。因学界对其他朝代长城的走向布局已有精研,所以我仅就秦长城与黄河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图注,试述长城与河流在线型防御上的分和。我以前就此话题曾作过上万字的拖沓考证,最后不知所云,把自己都考焦了,这里不便展开,仅作述要,学力有限,算作乐子。
秦并天下后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将河套纳入版内,随即启筑万里长城,其在华北、东北段主要是连缀战国赵、燕旧址,新创不多,而在西北段除了于狼山外侧石砌新垣外,主流说法是大部沿袭秦昭王旧址。秦昭王长城最早经史念海考证勘察,其走向大致从今甘肃岷县(秦临洮县)顺洮河北至临洮(秦狄道县,陇西郡治)后转东南渭源,再东北进入宁夏西吉、固原,经甘肃镇原、环县入陕北,沿毛乌素沙地东缘的靖边、榆林、神木北入内蒙,止于准格尔旗境内,这也是秦昭王时期的西北边境。而秦始皇北逐匈奴后的西北疆域已推至黄河,于昭王旧址间有了很大一块空白,史称“河南地”。于情于理,为拱卫这片新开之地,其在启动万里长城时理应沿黄而筑,《史记》中也确有“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的记载,从字面上理解应为长城从临洮北抵榆中后,沿黄抵阴山下,与战国赵武长城相接。然也有“因河为塞”之载,又于宁蒙沿黄一线鲜有遗迹发掘,于是学界最早公论为当时西北边塞即以涛涛黄河为天然防线,未再加筑长城。而后除了于内蒙乌海市、达拉特旗的黄河内岸相继发现长城遗迹外,地处甘宁交界的红、黑山峡中也有断续显露,这似乎为秦长城在黄河上的“复活”提供了佐证。但查索史料,大筑内边复线的明代也曾在甘宁蒙内岸筑有长城,《明实录》与地方志中多有提及,而这些遗迹到底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或为秦始创后明加筑,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与考古发现。据漂流考察,红黑山峡中的长城遗迹在规模形态、夯层厚度、风化程度上与之后在山西偏关县看到的同在黄河边上的明长城有一定区别,其沿线的烽燧也较明代的大型墩台更古老。加上乌海、达拉特旗的遗迹在明代史料中并未见载,其石砌形制也与狼山外侧的秦长城极其相似。所以将甘宁蒙沿黄遗迹联系起来的话,与《史记》中“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的记载非常相符。如果真的确认为秦长城的话,那将为长城史特别是秦始皇万里长城在西北段的研究打开新局面。当然这只是瘾的个人疏见,意在陈铺背景展示线索,不敢下断言,若能引发大家的兴趣以对长城研究的关注,那将欣慰不尽。
注:
图1、2、3分摄于甘肃靖远县小口村、宁夏中卫南长滩村及北滩上村,疑为“秦长城”。这几段遗迹与黄河并行,意在封锁峡谷中的一些沟口,两头与山险相接,防止冬冻时骑虏踏冰而入,从形制和风化上来看,较后面的明长城单薄古老。
图4、5、6、7分摄于山西偏关县老牛湾和寺沟村。明代九边重镇在山西境内有大同、太原两镇,大同外线长城由天镇入境,经阳高、大同、左云、右玉、偏关抵达黄河,之后顺河而下,于河曲跨黄至陕西府谷,进入榆林镇辖区,其沿线基本为今晋蒙两省的分界,这也是明庭与北元对持的前线。从与黄河相交至跨黄而去,意在封锁一些宽缓处的渡口,在陡峡段则依靠山险仅置烽燧瞭望。
图8为壶口旁的“清长城”,乃同治年间为防止小梁王张宗禹所率的西捻军进入山西,于大宁、吉县、乡宁境内沿黄而建,意在封锁晋陕间的一些渡口。由于其目的为防止内乱,与边塞抵御外敌有别,所以有学者指出考虑到其历史背景与政治因素,不能称其为长城。类似遗迹还有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交界处的石墙,是为防御大巴山区白莲教而建。
图9为陕西韩城市的战国魏长城,南起于华山北麓,越过渭水后沿洛河北上,至韩城境内止抵黄河,未与相沿。魏国于鼎盛时曾跨黄与秦国对持于洛河沿线,此为巩固其河西疆域而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第三季 : 轱辘与扯渡
本想话锋一转,谋划期《将星陨落》,谈谈刘志丹之死,以辟流传甚广别有用心的谣言,因漂流中曾拜访过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东征渡黄的天台山和柳林县三交镇的牺牲纪念碑,又钦佩将军为人,所以特别留意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但真展开来,想必长篇累赘,大家看着累,我写着更累,短时间内也不一定说得好,况且这里也不适合讨论沉重话题,便放弃。之前两季或过于表达,控制不够,之后还是以简明轻快地调子为主,比如下面要介绍的两个黄河小趣。
图12345的水车摄于宁夏中卫市北滩上、下村,其中下村的水车是漂流沿途唯一发现还在起着灌溉作用的,而其他要么成为景区摆设,要么深陷渠泥废之不用。水车又名天车,或称挑车、翻车、筒车等,曾作为提水灌溉之具为农业发展起过重要推进。其通体用木材制成,以圆形木轮为轱辘,圆周均匀安装翻斗,固架于导黄渠旁,下部适当沉入,靠水流冲击使其不停转动,将河水提升至高处入导流槽,最后引田灌溉。随着电力提灌的普及,水车逐渐式微,现在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已基本弃用。我打心眼里希望每个农民伯伯都能搭现代化之利以溉天下良田,但真站在这块文化遗产般的活化石前,还是颇为激动,就像摸着夯土城墙一样,有种莫可言喻的质感。
图678为黄河上的扯渡。一般的牵引渡船需要人力拉扯,就像《边城》中翠翠的爷爷干活,这在西南河流中并不乏见,比如图9的赤水河。然黄河上的扯渡完全依靠水流冲力,以掌舵控制力向角度,加之引绳的牵制,以不费一滴油的环保方式打向对岸。其运力完全取决于水流激缓,在夏天水涨时,往往可载数吨,我曾亲见四车并处一船,掌舵师傅左拌右挪,跨黄而去,叹为观止。黄河扯渡多集中于甘肃白银境内,在一些不便架桥的地方为两岸村民带来了便利,而浮桥之类在河套、中原多为人见,扯渡则鲜为外知,故介绍于此。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0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第四季:就地起居
以黄河流经地情之丰富,沿岸民居也堪舆而筑。我缺席源区漂流,想必那里的藏居与通天河畔相仿,但毕竟未访实地,故于此厥如。入甘近宁,村民通常于雨后推车至支沟口,将间歇山洪冲下的碎石回运砌基,外敷黄泥,这种平顶土石屋与周边山水达成了莫名的统一。本以为在河套能看到蒙古包,但直至入晋陕大峡谷前仅见草低牛羊,倒在之前红山峡中的一块台阶上发现数顶,略示小慰。于黄土高原上切开的这条长达七百多公里的峡谷中,孔窑层磊,漫山遍野,黄河之畔非此莫居,炕上之眠贴肺贴心。出龙门,沟通晋陕核心的汾渭谷地留存了旧时大户族居,其精细考究的梁栋华丽一转,宛如江南。三门峡为黄土高原豫西段之临界,窑洞于此势微消匿,然并未绝迹,只是隐入地平,不失为谢幕之绎。
注:
图12为甘肃景泰县龙湾村,爬上背山时正值狂风大作乌云滚滚,但峰峦河曲绿洲村舍却构成了黯日中的桃花源。
图3为红山峡中的一处蒙古包,草原上不乏见,但峡谷中颇为稀罕。(黄辣丁摄)
图4为佳县某派出所,不光民居,佳县一些党政部门也于窑洞办公,比如县委。该城三面临水,依山而筑,窑洞层叠,于沿线所过之城中最具特色。
图56为山西碛口的大院和李家山民居,这里因湫水河冲出的滩碛,成为旧时物资集散重地,繁华一时,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图7为陕西韩城党家村,明清党氏富贾族居之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院中檐枋柱础、门楣壁照十分考究,带着一身黄尘而入,以为京杭。
图89为三门峡西张村镇的天井窑院,远望无稽,近览无余。当时只有半天时间,问去虢国墓地还是天井,老黄说去接地气。
、  
0330_1.jpg

0330_2.jpg

0330_3.jpg

0330_4.jpg

0330_5.jpg

0330_6.jpg

0330_7.jpg

0330_8.jpg

0330_9.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2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隐的微信:

《瘾的黄河》第五季:沿黄重城
本季展开前先公布下之前的收视率,这里面颇有趣味可探。3月18日的预告片“索桥堡连墩”10赞19评,可能是大家图新鲜;首季“石林鬼斧”13赞23评,创收视之最,捧场意味更多些;第二季“大河边墙”猛跌至5赞3评,估计是掉书袋太多,大家不爱闻学究味,这很正常,市面上学术书籍也是最难卖的;第三、四季话锋一转,以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抖了些机灵,收视率明显回升,分为10赞11评和17赞13评,看来我还是懂点市场运作。以我微信圈的交际,能有七八个关注就算够本,在此衷心感谢近日来对《瘾的黄河》持续跟踪的朋友,你们每次赞评都会为我添加继续创作的动力。其实每季并未有过什么“市场”谋划,通常是想到什么便理出来,仅以抒怀,若碰巧有朋友爱看,那是我的荣幸。话归正传,本季主要介绍黄河边上一些在某段历史时期有过重要地位的古城遗址,涉及史地沿革类难免掉些书袋,篇幅也略显累赘,但这是我漂流中探访的重点之一,难以不表,不爱看的朋友欢迎点赞后刷屏。
图1为内蒙包头市的麻池古城。遗址分南北两部,呈斜“吕”相接,北城较古老,发端于战国赵九原城,后为秦汉沿袭,即赵九原郡、秦九原郡和汉五原郡治所,南城为汉五原郡属县五原城。当然,赵国是否在河套设九原郡还有争议,这里偏向史念海和辛德勇的结论。古城所镇之都昆仑沟南口,乃穿越大青山通往蒙古草原的要道之一,而作为“自九原抵甘泉,壍山堙谷”之秦直道终点,城内发现的三堆夯土台与起点淳化县甘泉宫遗址中所呈相仿,其西南控扼的昭君渡,是直道北出黄河的重要渡口,因此处于山南河北的麻池古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从城墙的规模及夯层厚度来看,战国秦汉较之明代以后要明显低薄,这在沿黄的长城中也有体现。这种遗址对于一般游客可能不具观赏价值,但脚踩两千多年前的夯土,我不禁思古发幽,怅然木立。之后本打算去看赵长城,于市区瞎逛一圈而未觅得车路,又与当地泳协有约,便放弃。
图2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明代东胜卫遗址之西门瓮城。明初为防御退居漠北的残元势力反扑,于边境大置军事卫所,布以重兵,东胜卫便是在唐东受降城、辽金元东胜州之基础上加筑而成。其南所控君子津,为沟通土默特平原与鄂尔多斯之要口、河套与晋陕大峡谷之接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袭赫连昌至统万城、蒙古成吉思汉命木华黎攻陕北等皆于此跨黄。东胜卫初置于明洪武四年,随即便因明军深入漠北惨遭失利即撤,直到洪武二十年在北疆占据优势,才不失时机重置,最后因永乐帝内撤边防而遭彻底遗弃,明廷也失去了对河套的控制。正德、嘉靖年间曾有人上议复套,重卫东胜,但皆无后续,不了了之,明朝在北疆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卫城于洪武间曾大规模整缮加筑,遗存至今,周长近二十里,其规模在明代北疆卫城遗址中独树一帜。天大暑热,飞蚊萦绕,我勉强走了两个门,又赶着要下水,无力逛尽,错过了东门的双重瓮城。
图3为山西偏关古城。不光雁门,偏关一带也有“杨家将镇守三关”之说,老印差点包车去看什么杨六郎驻守遗址,我心有疑惑,不置可否。回来后翻书,1994年《偏关县志》竟也取信杨家威震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然史料中却无是记载。杨六郎即杨业之子杨延昭,其时为高阳官路都总管,辖河北十五军州,所镇之三关为高阳、瓦桥、益津,分处今河北高阳、雄县、霸州,乃贯通华北平原上的河泊所筑。而当时山西偏头、宁武尚未置关城,其地又多为辽方控制,杨业仅威震雁门,而无三关之说。偏头关始建于元朝,以其地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而名,明洪武二十三年改筑关城于今址,宣德四年移太原总兵驻此,遂为要塞,与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呼应京西太行山上的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偏头地处外三关之西极,除了拱卫晋北防线外,其西侧的关河、寺沟二口为蒙骑突破黄河从侧翼入晋的要渡,所以此段临黄筑有长城烽燧与关城相犄。
图45为陕西府谷县的府州古城,67分为佳县、吴堡古城。之所以将陕北沿黄三城合讲,是因它们具有同样的生成背景,即崛起于北宋与西夏的对峙。折氏家族掌控的府州最早彰显,与麟州(今神木)孤悬河外抵御夏军,因与延州(今延安)隔绝,援济困难,北宋曾一度考虑收撤于河东。神宗时期,先是边将种谔诱取綏州,进破米脂等寨,陕北辖区与麟府二州的间隙缩小。至沈括主持延州,又与河东守将联手进取葭芦(今佳县)、吴堡等地,寨堡相连,终与麟府打成一片。葭芦寨因地势险要,继升晋宁军治所,辖二县十寨,显赫一时,至金兵入陕,撑至全省沦陷后才告破。需注意的是,三城在北宋时期均归河东路即山西管辖,原因为从延州往北有数条支流注黄,需连续翻越分水岭,且尚未如明代那样大筑边墙,在援济上不如河东直接跨黄来得取近与稳妥,所以三城所处的河外是以河东而言,其辖区内的沿黄渡口是把守之重。三城后来的建制屡有变革,明清时多次扩展加筑,以存今貌。其中府州与吴堡因举城外迁至山脚河滨川地,古城保持了较好原貌,佳县因周边地势陡峭,城建只能就地扩展,古城门墙及格局遭到不小破坏,这也情非得已。而在古城的修缮投入上,挟富矿资源的府谷财大气粗,作为贫困县的佳县、吴堡则明显不足,看来文物保护也要等吃饱饭后才能排上日程。
图8为陕西潼关故城西门遗址。我依着《关中胜迹图志》和民国《潼关县志》中的形势图(见图9),在老乡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关城东、西门遗址及北部临河面的断续残墙,不禁感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锁钥?潼关最早见载于《三国志》中曹操与马超、韩遂之战,其始创年代在汉武帝移函谷关于河南新安后至东汉末年之间,具体可能在羌人起义的东汉永初二年。汉关城在今港口镇南源上的城北村附近,隋大业七年迁于禁沟口的坑兽槛谷,唐天授二年才移至原下滨河处,宋元明清屡次拓建增修,以成民国县志上载图之规模。对比汉隋旧址与今址方位,高差竟达100多米,这不禁要问为何初创时不紧挨河岸的平坦大道,而要翻沟上原去兜这么一圈?史念海的解释是当时黄河紧抵南原脚下,根本无路,只能翻原,后随着黄河不断下切,水势跌落,河畔渐可行人,为控制原麗下的通道才迁关滨河,并估计如今的黄河较当时下切的深度有20米以上。我初感疑惑,直到对比两次在灵宝县后地下水时的岸线,仅隔三年河面便下降了近一米,虽与三门峡电站淘沙泄洪有系,但对黄河下切说自此不疑。另外都说因三门峡蓄水以至潼关迁县使古城遭到毁灭性破坏,但亲临现场可以看到,潼河口这片区域根本容不下一个现代城区,迁县是迟早的事,加上高速、铁路、省道同时穿城而过,若硬在原址开山扩建,恐怕连现在这点遗址都留不下。

0414_9.jpg

0414_8.jpg

0414_7.jpg

0414_6.jpg

0414_5.jpg

0414_4.jpg

0414_3.jpg

0414_2.jpg

0414_1.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20: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第六季:庙塔碑祠等
到此一游,杂烩相呈,仅作草描。
图1:宁夏中卫有两大景观,一为黄河边的沙坡头,多为人知另就是这座初建于明永乐年间而后屡遭火灾又多次整修的高庙。其特点为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筑就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十字歇山、四角攒尖、将军盔顶等各类殿宇,依中轴回环递进、层层相因,予人紧凑高耸、裹挟难舒之感。在穿过雕有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之牌坊欲更上一层楼时,阶梯的坡度几乎使人手脚并用。庙前有保安寺,其侧的地狱据说为全国四大鬼城之一,下得地府,阴气刺肤,冷得倒有点吓人。
图2:银川老城外旧有东西南北四关,各建有清真寺,南关寺为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一座。原寺本与同心大寺、永宁纳家户一样为中式古建,因历久败破,于81年重建时改为阿拉伯风格,其它三关皆仿,最后一次整修是在08年,为银川吸引游客最多的人文景点之一。多年来这里成为宁夏对外交流之窗,抵达时正值中阿论坛,海湾各皇亲国舅领导代表团接连造访,之外我们又去了南关城门、宁夏博物馆、承天寺塔等,随后转战包头,跳开了银川与后套这两段平原缓水。
图3:文笔塔又称状元塔、文峰塔、凌霄塔,全国著名的有建于常州太平寺、惠州合江楼、云南建水等各处,黄漂中也路过两座,分处山西的偏关和河曲。偏关的文笔塔为砖石结构的八角空心雁塔,而河曲这座为实心笔状塔,底座于烽火台墩,至顶部骤然锥缩,直冲云霄,形胜一筹。河曲塔地处县城至高点,登临可远眺黄河,据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西口古渡。回来后搜出各版民歌《走西口》,赫然发现李泉在列,一听之下竟是原创流行歌,颇有意思,又翻出其12年的上海演唱会,氛围很精致。
图4:佳县是个神奇的地方,之前几季中曾出场两次,本季更有三次。建于明代的香炉寺位于东水门外的香炉峰,三面绝空,下临桃花渡,地势险绝,于此俯瞰涛涛大河乃绝佳之地,“香炉晚照”为佳县八景之一,也被视作该城标志性建筑。虽买了票,但有恐高之虞的我却不敢驻于高足巨石上。
图5:白云山庙与佳县隔葭芦河相望,是目前西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由于地处偏远,且宗教上没有特殊地位,鲜有大肆介绍。关于道教本身我并无了解,面对众多香火之请,回应只来看热闹。整座庙宇以魁星阁为至高点,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山层跌,直抵河畔,随地势形成四条轴线,多重空间纵横交错、启承转合,却又整化统一、丰富有序。1947年10月22日,毛泽东曾于此看戏求签,并赠送佳县群众剧团锦旗一面,上书“与时并进”。
图6:在《东方红》诞生之地,怎能不谈到他。“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毛主席应时任县委书记张俊贤之请所题,碑立于老街中心,每次路过我都不禁仰首凝望,久顿弗移。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便是要站在那么一小摞人的对立面,予他们以人民民主专政,这对如今的当局和大多精英来说无疑于极左言论。对了,现在称呼毛时有多少人会加上“主席”?当人山人海举着红宝书向你激昂宣誓时,我不参与;当日益坐稳的智识阶级向你反攻倒算、泼污抹秽,而越来越多的人对你质疑观望时,我来拾起。
图7:这块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乃太史公墓祠山麓下偶遇,既然是缘,便展示于此。现在市面上予国军的吹捧有些过头了,对于抗战中牺牲的每一名将士,无论国共,我均示以崇高的敬意。但在虚与委蛇、窝腐透顶、一味乞食外援而自绝于人民的国党那里,我丝毫看不到这个近代以来受尽磨难的民族有崛起之期,试想将那些莫名牺牲的热血男儿交之朱毛,抗战会发展成什么情形?真正能让气傲的日本人打心眼敬畏的,能够托起这个已坠至底谷的文明古国之最后曙光的,是这支衣衫褴褛而又红光炯炯的人民之军。他们从这里跨过黄河,奔赴华北,深入沦丧的土地与无助的百姓,在前无所有的艰险环境下,在与敌伪顽的残酷撕砺中,以不可思议的坚毅,创造性地将几千年来散沙一盘的基层民众拧为坚绳,在浓烟滚滚的敌后建立起一个个神话般的根据地,同时也奠下了共和国之基。
图8:“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而他自己则成了后人仰之弥高的昭世史笔——韩城汉太史司马公墓。
图9;又到了秋风大哥的老家。陕州老城中的宝轮塔又名蛤蟆塔,为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另三为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永济莺莺塔、重庆潼南石琴。老黄于塔前墨鱼敲击,确有如蛤蟆之声回应,其中道理,我不明了。
0414_1.jpg

0414_2.jpg

0414_3.jpg

0414_4.jpg

0414_5.jpg

0414_6.jpg

0414_7.jpg

0414_8.jpg

0414_9.jpg




加拿大百途RIOT顶级海洋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20: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第七季:水电之结
记得09年在漂流攀枝花下游段金沙江时,我曾依着杨勇老师87年写的考察日记,对比这些年来金沙江河谷植被生态和地质灾害的演变情况,特别于沿线几处水电坝址顿足“考察”,虽学识浅陋,瞧不出什么名堂,但总觉得应该要来看下。最早对水电展开关注,源于08年乌江渡之行,当时构皮滩、思林电站即将蓄水,为睹璇塘、震天洞、一子三滩等几处天险原貌,我带着金沙江归来后尚未缓过的疲惫,以倾家荡产迫不急待的行径,孤身涉险摄取奇绝,同时也埋下了水电之结。所以09年再赴金沙江时,除了雄山险水、人文史地外,沿线的水电坝址也成了探访要点,这种关注一直延续于之后的每次漂流中。还是09年,应三门峡冬协之邀参加当地的洪漂,这是我第一次涉身黄河,之后在参观三门峡电站时大发感慨,加之于金沙江、乌江、嘉陵江上目睹种种,自此对水电开发有了某种原罪般的定位,当时游记中的激烈措辞可滋佐证。就像予爵士那篇黄漂推介书一样,面对每条陌生河段的漂流,沿途的水电分布情况成了筹备中需要了解的重中之重,因为寻找活水是漂流者的天性,我们需要清楚自己还剩多少活动空间。于是在调查西部条条大河上的截流现状时,漂流的天性与自然主义的环保主流意识常使我掩卷而叹:可恶的大坝,再这么下去中国将没有一条真正的河流哪!
于今看来,当时自己还过于激烈,但那颗对于江河和国家未来的关切之心是真挚的,尽管显得有些稚嫩。又或源于这份真挚,在极力想进一步了解水电开发时,我提醒自己必须抛开漂流者的身份,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各方的言论。于是除了环保界一些前辈耳熟能详的评述外,我特别注意了一些对水电的正面介绍,包括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些专家,还有能源结构、自主安全方面的论著。关于一些国外拆坝之类的说法,我也尽可能找来正反双方的资料使自己螺旋思辨,以求切近。而漂流中每至一处坝址,则会作些有限探访,以不带预设性地心态去咨询民情,了解不同人对水电的看法,至库区后也会找移民谈谈前后生活的变迁。随着不断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访,我对水电的看法也越发复杂起来,面对一些“环保事件”也越发谨慎下断,以至于神经质到另一种极端,即有时在与别人讨论相关话题时,面对意气坚决滔滔无遮的论断,我会冒出一个很奇怪的意识:你怎能这样轻易出口......情绪上涌时甚至直言诋毁,这是否又走入了“国家主义”?记得曾与爵士、万里二兄就水电问题发生过争执,多是因为自己的口辞尖锐不假思索,在此请原谅瘾的轻浮,这些问题连我自己都还在踌躇拿捏,怎能对别人指划?我知道大家都是为脚下这片土地着想,只是一时见解未符,但正是在各方碰撞中才会更可能地接近真知,所以并不妨碍我们的同志之系。自此之后,面对类似问题,我更多地是保持缄默,就像这几天朋友圈中盛传的关于金沙江、澜沧江水电质疑的文章,我仍极力关注,但谨慎勿断,这是目前我认为能使自己踏实的一种态度。同样在漂流黄河中,对于一些规划中的坝址,我依然保持着关注,尽管以我这点皮毛,根本评价不了它们的未来,但真站在这里,还是能予人一种想象的参与感,安心的成分可能更多些。
图1为小观音电站的工程探硐,2为坝址所的黑山峡上段,地处甘宁交界。在黄河上游的早期梯级规划中,曾于此段的首、中、尾布置了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三座大型控制性水库,其中龙羊峡、刘家峡早已建成,惟黑山峡由于相关省区和部门对开发方案的长期争论,迟迟未能动工。其规划最早有两种开发方案,即大柳树一级高坝和大柳树低坝+小观音高坝,因大柳树地址条件差,又临近中卫—同心断裂带,地震烈度高,且淹没移民多在甘肃省(大柳树属宁夏),处理困难,不宜建高库大坝,所以两级开发方案曾一度得到共识。这样甘宁两省可各自拥有一座大型水库,根据地址条件和搬迁赔偿各施其材,各得其所。之所以一搁再搁,除了宁夏方面心有不甘外,随着上下游水电群的建设,黑山峡水库预设于发电、防洪、防凌、冲淤、灌溉等各方面的作用较规划时均有了不同程度地下降,失去了原先的迫切性。还有便是日益增长的移民压力,即两种方案均要以淹没靖远、五佛川等甘肃重要瓜果基地为代价,成本不容小视,且稀有的地质景观“黄河石林”也将大受影响。于是最终的四级低坝开发方案浮出水面,即设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大柳树四坝分处红、黑山峡的上下段的出口处,以不淹没上口外的川地为依准,这样虽减少了发电效益,但于生态和移民上做到了最大的全善,在梯级开发已成定局的形势下,不失为合理的选择。漂流中观察到五佛和大柳树好像刚展开三通一平,红山峡、小观音尚无动静,今后将持续关注其进展。另外小观音坝址从陆上去很麻烦,漂流最方便到达,附近还有疑似“秦长城”的遗址(详见第二季“大河边墙”图注),另当地的南长滩为黄河入宁第一村,有西夏党项族拓拔氏后人于亡国迁居于此之说。
图3为古贤电站的探硐,位于壶口上游约三公里处(图4),有沿河公路到达,爬上岸没走几步便撞上。黄河北干流即晋陕大峡谷段规划了六级电站,依次为万家寨、龙口、天桥、碛口、古贤、甘泽坡,其中上三级已建成,下三级尚未动工。除刚刚介绍的古贤坝址,碛口设在同名古镇上游不远,甘泽坡在龙门上游约两公里处。关于它们的正反论述就不罗列了,我也拿捏不稳,在此只略谈古贤电站建成后对壶口瀑布的影响。在早期的规划中,碛口至龙门设有四个枢纽,壶口处于淹没区,后改为三级,将壶口下段的坝址上移至古贤,瀑布得以保留,但仍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流量问题,即届时为保持壶口的最佳景观,可能会牺牲些发电、和引水的效益,若达不成一致,则瀑布会缩盈无常;又如水色问题,浊黄倾泻乃壶口特色,古贤建成后泥沙更多将淤积库内,瀑布处于清色的时间会大大延长;还有就是溯源退蚀,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瀑布紧靠孟门,而现在壶口却在其上游三公里处,大致以每年1米的速度北移,建库后泥沙裹挟减少,会对壶口段的砂页岩淘刷进度产生影响。暂时先想到这么多,如果对黄河其它段的水电规划概况感兴趣,请参见本微3月16日贴出的《黄河干流水电分布及漂流推介》,请多指教。
0414_1.jpg

0414_2.jpg

0414_3.jpg

0414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8: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瘾的黄河》第八季(终):赤子之心
好了,还是让我和我的老伙伴们露个面,不然以先前种种,人家还以为你是来旅游的。当然,即便是到此一游,也远非泛泛之客所能企及,但没有这个,一切将为之黯然,甚至无从谈起。
首先,我要向我的老伙伴们说声抱歉,之所以不用流行的小伙伴相称,是因为我于其中乃年龄最小的一位,同时也意味着最不成熟。在12年那趟白银至三门峡的长旅中,由于我的固执与任性,毫无商量地加入了许多大家闻所未闻的偏僻探访,致使漂流行程大大延长。对此我的解释是:难道就来泡泥巴水?要冲滩到金沙江、怒江去,这可是黄河啊,不看这些看什么?老伙伴理解我的心情,一路上尽随我意,少则半日,多则两天,任我起早摸黑地去找那些“烂泥巴堆堆”(老黄谓土城墙语),而他们则驻于原地默默等候,毫无怨言。随着时间的拉锯,陆续有伙伴因各种原因退出,最初下水的十二人到最后仅剩下两人,看来我还不是一个称职的领队。去年就说要将中途退出的老伙伴再组织起来,完成他们的未了之愿,但一直没找到合适机会,今夏还有些收官任务,之后或要退隐,这个抱歉可能无法抵消了。
由于我们这种游泳漂流的特殊性,在水中无法像划艇那样互拍,加之收流靠岸费力,如果岸上没有跟拍,很难留下精彩的过滩影像。在整理图片时,除了老伙伴下水那刻我的有限抓拍,几乎没有其他游行中的靓影,更谈不上风口浪尖的酷照,所以不得不截央视后来的视频以充门面(图678)。即便如此,也远远难以呈现其惊险轨迹,就如之前无数次漂流一样,注定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然这并非最重要的,世上有过这曲,而我们已奏过这曲,足矣。
老文曾划艇于佳县下水接应过我一段,至吴堡离开时执意要将艇留下,说别游了,划下去吧,被我严词拒绝。最后我说:好,你若一定要给我,等你转身我就发回去。家里的干式漂流服、救生衣、头盔用了一次就堆于墙角予老鼠铺窝了,老游赠与的充气艇到现在都还未打开,好多朋友劝习硬艇翻滚却好像从未放在心上,我知道自己还有放不下的东西。就像攀登一座高峰,手脚并爬非扶梯而上所能比拟,我始终认为,在做一件事时,用最原始拙朴的方式往往能感知到更本真的灵性。落在野漂上,那种与水亲密无阂的相融,它的每次喜怒哀乐由肤入心地传递,似乎只要能将自己坦荡交出就能湎于大河之灵,这一切使我欲罢不能、痴迷成瘾。就像在最可爱的人面前,我愿绝圣弃智,摒机去巧,拙为赤子,而面对这条将自己毫无保留地撒向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唯有选择这种最为原始的叩拜才能勉强表达我的万一,至于皮开肉裂伤肌劳腑鼻塞口涩眼沙便刺,不值一提。我的朋友们,请允许我说你们是幸运的,可能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会如瘾一样,握着你们的手,掏心掏肺地给你们述说他的大河之恋。  
0416_1.jpg

0416_2.jpg

0416_3.jpg

0416_4.jpg

0416_5.jpg

0416_6.jpg

0416_7.jpg

0416_8.jpg

0416_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0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谢谢分享怎么精彩的旅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5 下一条

QQ|手机版|水一方皮划艇商城|皮划艇俱乐部|水一方皮划艇商城 ( 沪ICP备12049846号 )

GMT+8, 2024-4-25 18:43 , Processed in 0.0871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