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方皮划艇_独木舟赛艇漂流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8|回复: 0
收起左侧

2013年黄河源漂流考察全程独家直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8 17: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春梅 于 2013-7-28 21:57 编辑

黄河(Yellow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color=rgb(0, 0, 0) !important]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color=rgb(0, 0, 0) !important]青海省青藏高原的[color=rgb(0, 0, 0) !important]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海拔五千四百多米,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成“几”字形流经青海、[color=rgb(0, 0, 0) !important]四川、[color=rgb(0, 0, 0) !important]甘肃、[color=rgb(0, 0, 0) !important]宁夏、[color=rgb(0, 0, 0) !important]内蒙古、[color=rgb(0, 0, 0) !important]陕西、[color=rgb(0, 0, 0) !important]山西、[color=rgb(0, 0, 0) !important]河南及[color=rgb(0, 0, 0) !important]山东九个省。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有文化底蕴的河流之一。

黄[color=rgb(0, 0, 0) !important]河源流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color=rgb(0, 0, 0) !important]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color=rgb(0, 0, 0) !important]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长一千九百多公里,是黄河里最险要的一段,途径多个少数民族定居点,沿途的自然风光美丽而原始,与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黄河源地区独特的魅力。



黄河源区域大致介于N33°56′~35°51′,E95°55′~98°40′,总面积约为2.54*104平米公里,区域地势西高东低,高原面保留完整,山体相对高度不大,湖泊众多,为低山宽谷和湖盆组合地貌。该区域气候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高寒气候,寒冷干燥,年均气温-4.3℃,无四季之分,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mm,多位降雪和暴雨形式,年蒸发量1327.9mm,海拔高度介于4200~5266M。植被类型较为简单,以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原化草甸为主,局部高海拔地带分布垫状植被和流石滩稀疏植被。土壤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分布也较为普遍,但面积不大;区内多年冻土极为法语,形成了分布极为广泛的冻胀丘、融冻泥流阶地、滑塌和热融湖塘等冻土地貌。该区总人口约为6.99万人,以藏族为主,全部从事牧业生产,区域人口密度很低,每平方公里仅有约1.5人,牧业为其主要经济产业。受水热条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区域山地阳坡多位高寒草原和草原化草甸,山地阴坡多为高寒草甸,在区域西部的约古宗列曲和星宿海一带和河谷两侧低湿滩地上,分布大面积臧嵩草沼泽草甸,在鄂陵湖东侧及北侧一带分布以小嵩草、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群的高寒草原和草原化草甸。在这种总体的植被水平分带基础上,植被的垂直分带也较为明显,南部从湖岸到巴颜喀拉山顶部依次分布藏嵩草沼泽草甸-小嵩草-紫花针茅草原化草甸-小嵩草、矮嵩草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永久冰雪带;在区域北部从湖岸到布青山顶,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为:线叶嵩草、紫花针茅草原化草甸-紫花针茅草原-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较为复杂脆弱。

保护和开发“黄河源”地区,对于保护和更好地开发利用黄河,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黄河源地区的大规模深入勘测,尤其是以漂流的方式亲历黄河源全流域,目前尚无先例。本次活动发起人王冰是国家一级[color=rgb(0, 0, 0) !important]登山运动员,有16次雪山攀登、青藏线和滇川藏线、[color=rgb(0, 0, 0) !important]阿里环线、川西小环线长途[color=rgb(0, 0, 0) !important]骑行、新都桥立启河漂流、大宁河白水漂流、[color=rgb(0, 0, 0) !important]韶关918漂流、清江上游白水漂流、印尼[color=rgb(0, 0, 0) !important]巴厘岛科莫多船潜等极限运动经验,其最知名的活动长江源头沱沱河至通天河漂流全程八百五十余公里,用时14天。其中沱沱河段是沱沱河沿到曲麻莱段490公里,包括王冰在内的七名队员漂流九天半,经历各种恶劣天气的考验。通天河段曲麻莱到[color=rgb(0, 0, 0) !important]玉树三百六十多公里,由王冰单人独漂五天,经历了巴雾峡的三十来个险滩和一个四级滩的技术考验,顺利完漂,曾在2012年因“长江源头沱沱河至通天河漂流”获得中国[color=rgb(0, 0, 0) !important]户外届最高荣誉最佳探险活动金犀牛奖。2012年2月王冰组织了金沙江下游三百五十公里的探险漂流,8月组织了川西雅砻江上游三百公里的漂流考察,9月组织了[color=rgb(0, 0, 0) !important]新疆禾木河,[color=rgb(0, 0, 0) !important]布尔津河,额尔其斯河探险漂流。王冰丰富的极限运动尤其是漂流经验,是本次黄河源漂流考察活动成功的基石,其丰富的漂流经验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黄河源漂流考察活动顺利进行。

考察目的及意义

黄河源区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水土流失以及草场退化程度严重,植被的破坏导致草原水涵养功能减弱,源头来水不断减少,生态系统日益恶化。据监测,自上世纪80年代起,黄河上游连续十几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源头数次断流,大批湖泊干涸。而过度放牧等社会原因,更加剧了自然灾难的多发,因此亟待社会各界共同保护黄河源。

尽管如此,关于黄河源的大规模深入考察却几乎是空白,到2009年才初步确定黄河源头应为卡日曲。2008年9月6日至10月16日,江集了国内测绘、遥感、水文、地质等领域优秀科学家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高新技术,对长江、黄河、澜沧江的19个源头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同时对三大江河的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但这项活动主要以遥感测控为主,缺乏对黄河源区域深入直接的观察,而本次黄河源漂流考察活动是国内首次以第一视觉的形式对黄河源进行探索,弥补了对黄河源考察的空白,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媒体效应。

近百年来,我们赖以生成的母亲河,生命渐渐在衰竭。近三十年来,黄河源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剧烈,草甸草场持续退化,土地荒漠化持续发展,湖泊水域不断萎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寒草甸的退化速度最高为24.5%,到90年代其速度递增到34.45%;严重荒漠化景观类型,如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等,在进入90年代后发展迅速,年递增速度从70~80年代的3.96%上升到34.72%,增加近10倍。自5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域的气温有显著的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约0.25℃,使该区域的多年冻土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冻土融区范围扩大,季节融化层增厚,甚至下伏多年冻土层完全消失。多年冻土退化使植被根系层土壤水分减少,表土干燥。这些变化均不利于植被正常生长与繁衍,导致植被大范围退化。


此外,尽管人烟稀少,总体草场栽畜量存在较大盈余,但分析表明,由于草场季节分布不平衡和人为的草场不合理利用,导致局部冷季草场超载过牧问题严重,造成这些草地植被衰退。另外,黄河源区草地鼠、虫害危害较大,影响面积达到总草场面积的6%一21%;退化草地中因鼠、虫害影响而导致的退化面积占13%一58.25%。区域气候变异及其引起的冻土环境退化,以及所叠加的局部冷季草场超载过牧和较为严重的鼠、虫害导致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但对于黄河源区域的生态现状,由于黄河源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考察难度大,风险高,所以目前还缺乏系统而正式的研究。

黄河源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美誉,与横贯中国的黄河流域比起来,源头的面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很小的变化都足以牵动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发展。比如黄河源的星宿海已经名不符实,过去星罗棋布的美丽的湖泊风景,许多地方已经变成干涸的湖底、荒芜的戈壁,不禁让人联想起正在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这一切到底因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导致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否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本次活动将深入考察黄河源区域的地理状况和生态环境,用视频、头像和文字翔实的记录第一手资料,给有志于了解和研究黄河源区域者提供素材,以推动和促进黄河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希望通过我们的黄河源考察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黄河源,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母亲河源头的行列中来;用我们的行动,让更多的人牵手保护黄河源,让黄河母亲和黄河源头变的更加美好!

考察方式:黄河源头漂流、徒步

漂流运动最早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西部,至今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是指驾驶无动力船舶在自然流域中前进的水上运动,属于户外探险极限运动的一个分支。但是在国外尤其美国,漂流是一种受到各个阶层喜爱的生活方式。通过漂流,人们感受自由,感受生命,感受平静;通过漂流,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纯粹,感受到沿岸宗教的神圣、文化的丰富;通过漂流,人们与朋友知己在江河上畅游,交流,带上各自的乐器,感受音乐的遐思;通过漂流,可以与爱人、家人在江河上共同度过一段属于彼此的生活,因工作忙碌而失落的爱情,因生活奔波而冷落的亲情,在这段纯净的旅程中得以回归。


漂流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给个性的展现提供了一个宽阔的空间,还发展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了生活中各种感情的维系;与此同时,也是由于这项运动的蓬勃发展,让更多的美国人关注到江河的生命,从而促进了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保护江河的自然生态和江河流域的人文发展,国内目前尚无此类法律法规,但随着漂流运动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相关规章制度的诞生。

在中国,漂流运动的起步较晚,大多数的水上漂流活动还仅仅停留在小范围的对自然河段的利用上,而真正开发出来的商业性河流资源还比较少。随着人们户外活动项目的不断拓展和技术技能的不断提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漂流也能作为一项竞技性的运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刺激和欢乐。1985年,得知美国人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的消息后,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于当年6月北上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独驾孤舟“龙的传人”号,抢先开漂。由于没有后勤救援,尧茂书在长江上游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于7月24日在金沙江通伽峡段遇难,尧茂书之死,在中国骤然唤起了江河探险热潮。

1987年4-9月,北京青年黄河探险科学考察队、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漂流黄河,漂流全程5464公里,落差4831米,是我国江河漂流史上的壮举,但3支队伍共有7名队员遇难。不断的牺牲引发社会和国人对江河漂流探险的反思和总结,至此,除岷江、大渡河、黑龙江、塔里木河、和田河、独龙江的短程漂流活动外,中国大江河的大规模漂流探险活动沉寂了十余年。

1998年8月-9月,首支中国女子长江源科考漂流探险队11名女队员徒步9天挺进至长江源头海拔5400米的姜古迪如冰川,下水漂至沱沱河大桥。此次活动再次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行了科学考察和记录,无人员伤亡,是国内漂流史上的传奇之一。

1999年7月15日至8月12日,一群由大学生、教师和记者组成的“兰州大学、交通银行羊皮筏子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以古老的羊皮筏子为工具,从兰州至包头对黄河流程五分之一的地区进行了29天的漂流探险考察。这是一次艰辛的旅程,漂流路线是羊皮筏子自古以来的传统路线,也是人类历史上近50年来首次在这段黄河上采用羊皮筏子进行的一次漂流探险壮举。从兰州到包头,共历时29天,水路、陆路行程2500余公里。从黄土高原到银川平原、河套平原,与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擦肩而过,一路经受暴雨、酷暑、寒风、波涛的考验,50多人全部安全、顺利抵达终点包头。

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大陆、港、澳、台两岸三地20多名队员组成的黄河源科考漂流探险队,在黄河源区进行了试探性的漂流探险活动,探险队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共同树立了“黄河源”纪念碑。

除此之外,由于高难度、高风险等诸多因素,国内尚无针对黄河源区域的大规模深入漂流探险考察。本次漂流考察活动集户外探险和科研考察为一体,是21世纪以来首次针对黄河源的实地漂流考察活动,具有明显的划时代意义,活动的难度和强度也非同寻常,有望将中国的漂流探险活动带往一个新的高度。

考察内容

1、水文地理: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公里,占干流全长的31.2%。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

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黄河源区的生态建设十分乏力,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的养护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转暖的“光顾”,导致黄河区内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河水断流以及潜在的洪涝灾害的威胁。近50年来,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8℃,属于高原异常变暖区,而河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率为每年57.4米。1969年至2000年,黄河源因冰川退缩而损失掉的水资源就有0.7亿立方米。以阿尼玛卿山为例,这里的58条冰川在1969年至2000年,除了3条有所增加、两条没有明显变化以外,其余的冰川普遍退缩。退幅最大的要算是耶和龙冰川,31年内退缩了1950米。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河源的水量将在十几年内减少50%。届时,黄河流域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目前黄河源区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5%,居全国最低水平,即使再加上对高原非常重要的灌木植被,覆盖率也只有3.2%,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3.92%的平均水平。地生态系统是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生态屏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地也已明显退化,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据1999年不完全统计,退化草地面积约987万公顷,占天然草地面积的27.14%和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1.23%,占全国退化草地面积8700万公顷的11.34%,特别是有300万公顷草场已退化沦为基本不具备任何利用价值的“黑土滩”。据黄河源头地区的卫星遥感影像判断,20世纪90年代的草场退化增加率比70年代明显加快。黄河源区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场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0%。据相关研究资料推算,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预计在2030年时将扩大到1546.1万公顷。牧区居民基本上都是藏族,草场的沙化和退化不仅影响了藏民的正常生活,同时,由于草场纠纷问题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黄河源头地区及黄河上游,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源头区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黄河断流现象频频发生。如湟水流域是青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粮食和工业基地,人口总量超过全省的60%,水资源只有20.7亿立方米,仅占全省总量的3.3%,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2.5%,到2020年,开发利用程度达到85.8%的情况下,缺水9.4亿立方米。2000年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2.2%,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58.9平方公里,致使沼泽地干涸,雪线上升。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以9.6-12.7厘米的速度下降,1959年至2000年累计减少水储量149.9亿立方米。

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8814万吨。加之受风力、水力、冻融等土壤侵蚀面积,目前已达到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给生态修复与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黄河源区的问题,也会给中下游造成影响。黄河源区提供了黄河兰州以上河段水量的55.6%,在整个流域来水供给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资源短缺以及流量减少将对黄河源区的经济、社会和生计造成长远的影响。不仅如此,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流域都将受到影响。将比现在升高2℃~3.6℃。

种种情况表明黄河源区域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次活动主要考察黄河上游河源段的水流、海拔、植被、资源、污染情况等,为研究黄河源资源保护及利用和开发等提供信息。

2、民族文化:

黄河上游的自然环境随着千百年的地壳运动以及人类繁衍,孕育出了独特的生态及资源结构,从而也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黄河上游典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固然有赖于所有社会人的聪明和才智,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唯有以强大的资源支持为后盾,社会经济才可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空间。


黄河上游地区不仅孕育着博大精深的炎黄、伏羲文化与长城、丝绸之路文化,还养育着源远流长的匈奴、突厥、鲜卑、西夏、吐谷浑、吐蕃古代民族文化等,以及当代蒙古、回、土、藏、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哈萨克、满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黄河上游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全面考察与深入研究,非常有助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并能促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黄河地域文化,在国内外虽然有很多文字与图像介绍,但都较为笼统与浮浅,有关学术论著与论文研究,绝大多数出自自然科科学,特别是水利、土壤、植物、矿物等领域诸如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世纪黄河》、《黄河高原水土保持实践与研究》、《民国黄河大事记》、《黄河风》、《黄河国际论坛论文集》等和中华书局的《黄河变迁史》等。其中《民国黄河大事记》共收有965条史料,勾勒出自民国元年至38年之间黄河历史画卷;《黄河摄影集》共收有150多幅图片,生动地记载了“黄河源头”“峡谷宝库”等人文自然地貌;著名学者岑仲勉著《黄河变迁史》历史性记载了黄河源流、故道、地理志、治河史等,与王国维的名著《考论古代黄河流域和东北亚地区居民“冬窟夏庐”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一齐奠定了研究黄河地域生态文化的学术基础。


近年来,也有一些兼通文理、融会古今的人文学者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编写过若干文化气息颇浓的学术书籍,诸如西苑出版社的《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新星出版社的《民间黄河》,作家出版社的《黄河十四走》,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关心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边的中国》等。特别是华艺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由侯仁之主编的《黄河文化》与江西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由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黄河文化史》,以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与黄河流域之河湟、河套、中原海岱文化和线索,全面系统的探索了黄河文化孕育发生、发展、繁荣、鼎盛及转移的历史文化。然而上述学术成果不足之处在于,习惯性地将黄河文化限于封闭的汉民族所生活的地理区域,而忽略了沿河众多少数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再有是拘泥于官书正史与文人记载,而缺少对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各民族生动、多样、鲜活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更缺乏对早已形成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生态现状理论性的考证与研究。

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其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从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间联系大大加强,特别是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大道。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在黄河源头亲迎。公元八二一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头。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雅拉达泽山下的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高程均在四千六百多米至四千八百多米之间,黄河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本次漂流考察活动将深入了解黄河源区域的民风、民俗、历史、典故、传说、生存状态等人文状况,为科学分析黄河源区域社会发展提供素材。
漂流队员
3.jpg
爵士冰

4.jpg
李水清


5.jpg
李劲松

7.jpg
于鹏


8.jpg
张颖
6.jpg
文黔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5 下一条

QQ|手机版|水一方皮划艇商城|皮划艇俱乐部|水一方皮划艇商城 ( 沪ICP备12049846号 )

GMT+8, 2024-4-20 10:10 , Processed in 0.0487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